国内电梯乱象
13 Jul 2011我国无论是电梯产量还是拥有量,均高居全球榜首。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电梯约163万台,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其中扶梯、客梯增长尤为迅速。
但是数量增长的同时,电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国家质检总局近期发布的《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显示,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电梯事故40起左右,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梯事故有上升趋势。
尽管北京地铁电梯事故调查已经以“电梯设计缺陷”作结,但是公共隐患不容忽视,目前国内电梯市场存在的各种乱象仍然值得相关部门关注,并加大力度治理。<!-- more -->
乱象1:大量电梯超期服役
新华网报道称,中国电梯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按电梯平均寿命20年测算,我国已进入电梯老化的重要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有多少电梯超期服役和带病运行,尚没有一个清楚的数据。
北京市电梯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金声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北京市曾规定住宅电梯的寿命年限,一栋楼如果是单梯,使用寿命为15年;如是双梯,使用寿命在18年左右,可适当延长。他认为,当时是三年左右有一次中修,五至六年有一次大修,15或18年要更换电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遵守这个规定。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建昌也认为,电梯很大一部分投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运行使用20多年,型号老旧,使用年限较长,运行中故障频繁。
乱象2:恶性竞争产生“经济型”电梯
业内人士表示,电梯行业存在恶性价格竞争,产能过剩。一些厂商出了所谓“经济型”电梯,这些经济型电梯与正常的电梯相比,有些功能被减掉。例如电梯的“到站钟”声就没有了,本来应该显示“正在维修”的也不显示了,一些功能被简化,价格下来了,隐患也必然增加了。
专家表示,公共设施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设施采购必须满足安全这一标准。通过公开招标降低成本是目前采购环节基本都采取的办法,但前提是最后中标的产品必须满足相关安全标准,而不能只看谁的价格低。
乱象13:第三方维保市场混乱
现在很多电梯的业主都通过第三方维保商对电梯进行维保,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成本。例如,如果是厂家维保,一部电梯一年的维保费用为7000元左右,高的达到1万元,而第三方维保商却能将其压缩到3000元左右。
《湖北日报》近日就披露,武汉虽活跃着大大小小有资质的电梯维保单位近200家,但两三个人搭班子四处揽活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小公司或“草台班子”为揽活一两百元就干,大打价格战。以低价承揽到合同的小公司,不是从维保周期、检测项目上打折扣,就是在零部件上偷工减料。
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负责电梯维保的第三方公司报价超低,导致成本大幅压缩,维保流于形式,甚至根本都没有维保。而相关工人普遍资质不够,甚至不具备操作技能。
质监部门也发现,部分物业单位贪图便宜,选择维保单位时只看价格不问服务,或当“甩手掌柜”,对电梯安全不闻不问,出了故障才突击排查一下,留下安全隐患。
乱象4:生产、监测标准严重落后
据《新京报》调查报道,国内多家电梯生产企业生产的大部分自动扶梯仅符合国内生产标准,而这个标准是模仿1995年发布的欧洲标准,已经落后现行欧洲标准十余年。
有电梯公司工程师就表示,自动扶梯出口厂家生产的扶梯是按照出口地区的标准来制造的,而国内的产品是按照国内标准而生产。
不仅是生产标准,国内电梯监测标准也严重落后。有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检测机构对地铁进行检测,参照的是2002年实施的《电梯监督检验规程》,这一规程已有近10年历史,有些新的安全隐患出现在检验规程之外。
北京地铁事故发生后,中央政府网消息显示,国家质检总局要求相关生产和使用维保单位按照早前发文对自动扶梯开展排查和治理,重点排查主机固定螺栓、附加制动器等,同时也要求各地质监部门和有关单位加强电梯安全监察。但是,该消息没有显示排查依据标准是否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