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纠结

这真是让人纠结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第89、贫困人口多达1.28亿、内部矛盾频发的国家,是否值得耗费巨资,去推进对多数人而言可望不可即,实际作用有限的航天工程?

伴随着火箭发射的巨响,搭载两男一女的神舟九号飞船前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这次航天任务,将首次测试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逗留13天,手动交会对接,还将实现中国籍女宇航员的“飞天”梦。

中国第一女航天员刘洋清新、淡定而沉稳的形象,过去几天风靡了媒体。网民搜索有关她成长与生活的各种资料,试图找出这个平凡女子攀上荣誉高峰的秘密。她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对于平民人家出英雄的殷切期待与想象,带着兴奋与喜悦,中国人做好准备分享国家又一次航天科技攻关的荣誉。 然而,星期天打开报纸时,政治漫画家王锦松笔下的另一重现实,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

漫画中,身穿航天服,手执高科技配备的女航天员微笑挥手,自信地走上人生梯阶的高处;另一边,脚镣上扣着“强制引产”炸弹的孕妇,黯然步下台阶。

都是女性,两人的命运相差甚远。<!-- more -->

刘洋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秀,性格沉稳,她经受长期的艰苦训练,为了事业耽误了生育,“永远以任务为先”;农妇冯建梅则因为准备生第二胎,却没补办好准生手续,又交不出敲诈式的罚款,所以在怀胎7个月时被村干部强制引产。她的行为并非完美无暇,却遭遇到更为恶劣的不法对待。

漫画家把两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事实,以直接对比的方式凸显出来,逼人正视。

她俩到底谁更能说明这个社会与制度的高低优劣,我发现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更难确定倘若不要“刘洋式”的光环,“冯建梅式”的悲剧就能减少。只能说,在这里,这个综合国力强至能多次“登天”的国家,同时产生了刘洋与冯建梅,两种命运女性都存在于这片土地上。

我所知道的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居住环境分散、细致管理成本高的大国,社会规则从来都不是以“盖无挂漏”、“整齐划一”的法制方式运作,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个例。每个个例都能观照出某一方面的真实,将它们拼凑起来,外人才能勉强得到某种全景式的图像,而且图像仍然只是模糊,充满缺憾的一种大概样子而已。

也正是因为地理、文化等原因,从古至今这个松散的社会也不是主要凭借严格执行法律制定来明确社会规则,而是借助政治权威与树立典范(即道德权威),通过精神感召力,来塑造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行为。

当上层统治力量够强、精神感召足够的时候,中国人的力量是惊人的——用当代的语言叫“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但是落到个别小群体、局部领域,当集体精神力量鞭长莫及时,或者当上次权威下滑的时候,个体行为就没有了规范,整体的道德水平可能涣散、衰败。

中国的航天工程,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它是世界第二大国必要的战略布局;从精神层面上说,它在纷乱的当下现实里,彰显出在某些领域里,公平的原则依然被遵守,奉献的精神仍被人坚持,只要做到这两点,连“登天”都能办到。

但在另一方面,“登天”传奇也说明,这种用权威与精神感召支撑的运作方式,只能支持大家做好几件“大事”;在恒河沙数般的日常事情上,则可能漏洞百出。一些最醒目的问题领域,包括食品安全、廉政、环保。

在食品丑闻屡现、腐败案不断的背景下看中国航天,它的成功映照了现行治理方法的优越与不足。问题是,大家暂时也没有快速可行的替代方法。

我想中国还是需要航天工程,需要那么些刘洋、景海鹏的传奇,需要他们发挥激励人心的正面感召力。在更完整的制度建立以前,刘洋的传奇多一些,反而可能使冯建梅的不幸少一点。

只不过,在赞叹宇宙的壮美、中国航天的成就,仰慕航天员的品格时,人们更不应该忘记,这片热土上还有更多人,他们没有航天员优秀刻苦,却也没有过失。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福祉,才是中国要富强,要树立航天精神的真正目的所在。

via:联合早报